〈三國〉閒談之六
–
荀彧的竭忠誤己
荀彧,字文若,潁川郡潁陰縣人,是曹操帳下的政治與戰略謀臣,同時,也被曹操稱讚為「吾之子房」。雖然,荀彧是曹操最重要的心腹之一,但他身在曹營,卻自始至終都認為自己是大漢的臣子,究竟荀彧是怎樣的忠貞,卻造成了最終的誤己呢?
首先,荀彧得以在大半生中,在曹營佔有一定的威望與地位,同時,也讓曹操給出高度評價,必定有許多條件構成,其中,有三個部份可以探討:
其一,是荀彧有著一個潁川世族的勢力,以及荀家歷世在漢的為官紀錄,都是一種威望與品牌的優良展現,對於幫助曹操招攬與舉薦人才(如荀攸、鍾繇、郭嘉、陳群、司馬懿等),或是日後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的正當性,都加分不少;
其二,是與曹操的結識與加盟,得以在相互闡述志向後,佔得一個曹營發展初期的關鍵位子,得以將自身的想法與謀劃,做適當的發揮;
其三,曹營中有著許多吞併勢力下的臣子,同時,也有許多反曹的漢室臣子,而荀彧被曹操擺在陣中舉足輕重的地位,也是為了制衡這些不穩定因素。
當然,荀彧在許多的決策上,也都是堅定竭忠與深謀遠慮的展現,其中三個最有代表性的出謀劃策與堅持,是使曹營可以不斷在患難中延續的關鍵:
其一,就是曹操在征討徐州時,後方被呂布給偷襲侵吞,荀彧堅守了僅有的三塊領地,直到大軍回來趕走呂布,但這不是最為關鍵的,而是後續說服曹操放棄追急前往徐州的呂布,轉而安穩兗州,保住了勢力的根基;
其二,當漢獻帝向各陸諸侯發出救駕詔書時,荀彧說服曹操迎接漢獻帝,並轉而遷都許昌,讓整體的戰略位置與「挾天子以令諸侯」的正當性,都強化了不少
其三,與袁紹對決時,提出關鍵的「十勝十敗論」,並且穩住後方,最終使這中原最關鍵的大戰勝出,奠定了北方一統的基石。
然而,這樣盡忠職守的荀彧,卻還是面臨過兩次與曹操意見分歧:
其一,是曹操喪父後,藉口想侵吞徐州一事,畢竟,荀彧依照傳統的道義思維,以及日後曹操陣營發展的正當性為考量,希望曹操能夠取消這次出征,但戰在亂世梟雄的立場來看,這機會不把握,更待何時?
其二,則是曹操「進爵魏公」一事,荀彧認為曹操「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,秉忠貞之誠,守退讓之實;君子愛人以德,不宜如此」,因此表示反對,即便曹操表面上也是口頭答應荀彧的諫言,不就任魏公,但是內心卻對荀彧產生了反感,接著就是大家熟知的「見空器,領曹意,而自盡」或是「以憂薨」……
或許,我們從曹操的角度來看荀彧,會顯得簡單許多,曹操最終採用的決策中,幾乎都是屬於利益取向,而「匡復漢室」理念與口號只是附加的裝飾,在荀彧尚未領教到群臣上表「進爵魏公」前,都覺得曹操與自己都是忠貞漢臣,但也許荀彧就是少了那麼一點眼力與敏銳度,讓自己的一世功臣名就,停在一個尷尬的暗示中……
最後總結一下我的看法:
「不論你有多強的能力與理想抱負,若最終與老闆的需求方向不同,好的結果是分道揚鑣,壞的結果就是賠上一生……」
2018/05/31 墨卓 筆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